3月12原為國父逝世紀念日,因國父曾說過:「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且生前盡其所能的支持「提倡造林,防止水災」的理念,故在國父身故後將此日定為植樹節,以實際命名與行動來提醒世人樹木對國家的重要。
經常聽說樹木對環境及對萬物的重要,最常聽到的就是樹可供氧,又可水土保持,台灣有一句諺語: 「樹頭若站得住,不怕樹尾作風颱」,更是道出樹對土壤的扎根特性,可讓我們所住的地面更加的屹立不搖,所以我們今天來談談,樹到底還為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
1. 氧氣的供給
許多人或許不知道,地球上有超過70%以氧氣是由海洋生物所提供,而陸地上則全椅靠樹木,但人並沒有辦法在水裡生存,所以植樹其實是最重要也最需要被關注的議題之一。
樹木可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附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把珍貴的氣態氧釋放出來給人類使用,而被吸附的碳會隨落葉、腐朽等生理作用重歸大自然,進而成為其他生命物種的食物和養分,讓大自然生生不息。
2. 防止全球暖化
因全球工業的廢棄排放,及熱帶雨林的過度砍伐造成的全球暖化一直是近年來人類遭遇的嚴峻課題。
故人常言「大樹底下好乘涼」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正說明了樹木可為我們抵檔熱氣的特性,因為由光合作用所釋放出的清涼氧氣,會由樹冠頂上溜下, 令人心曠神怡。
在經由空氣水分在植物表面液化的過程 (蒸騰作用),增加了空氣中的濕度,不僅有降溫效果,更可改善空氣的品質。
3. 水土保護
每次颱風或暴雨襲來都不時會聽到土石流等災難消息頻傳,因為大量的雨水打在土地上,會將泥土分割,進而將小塊小塊的泥沙帶走,而造成水土流失,這種情況在山坡上,或是種植過多淺根植物的土地最為明顯。
而種滿樹木的土地,有龐大的樹冠組檔了下衝的雨水,讓他一滴一滴的延著樹幹留下,而地面上的樹葉與樹枝會吸附大量的雨水,直至飽和後才把多餘的雨水慢慢釋放,等到晴天後再經由上述提到的蒸騰作用將雨水向大氣揮發。
4. 經濟效應
植樹最大的好處除了自然生態的維護外,還有許多方面的益處。
1. 樹木的降溫效果,可大大減少能源的消耗。
2. 樹木的水土保護,降低了人工維護的費用,更減少因災難發生而投入的大量支出。
3. 大樹的生態性,可吸引鳥類築巢,減少害蟲損害農作物更減少農藥的噴灑,從而降低了空氣與環境的汙染。
Order植物循環採收法
植樹對環境生態及人類發展的益處很多,歐德集團深知取之於環境,用之於環境的重要,在德國運用植物循環採收法,將一座森林區分五個區塊,每年只砍伐五區中的一塊,砍伐完畢便立刻植樹的工作。如此一來,同一區塊的林區有五年的時間可以充分休養生息,並且培育新的樹木,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
結語
植樹對提高我們生活環境的質素來說, 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西方國家的經驗更是證明, 優質種樹和經濟發展是可以共存共榮, 互相幫助,歐德集團也會持續對環境的保護,不斷的種植樹木,為環境保護奉獻一份心力。